需求收集与整理,可以多画画思维导图,因为部分需求之间是存在关联关系的,要将需求的关系、层级理顺。
没有大量数据证明切实符合用户实际需要的。
硬币皆有两面,要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产品经理的点子。
当下这个阶段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各种野路子如雨后春笋,导致好的产品经理凤毛麟角。
当产品经理拍拍脑袋提出了一个想法,该做的事情是,让他先去做一个详细的市场调研,给出报告和可行性分析。
举一个我见过的例子:
很早之前我们团队接到一个任务,设计一款新的网关产品。产品经理的想法是将受众用户群体定位在青年人。这样就跟小米——“为发烧而生”不谋而合,直面迎来了一个还算比较强大的竞争对手。
当时我提出了一个针对老龄化的设想,主题是傻瓜化、真智能,让中老年人都能轻松上手的产品。直到2016年,才出了“爱国者聚路由”这样稍微有点神似的产品。
根据二八原则,将80%精力放在20%最有价值产出的事情上。
用户的需求是需求,但不一定是大众需求。所以如果是一个只有三五十活跃用户的反馈组里,得到的反馈信息仅能作为参考。
举个例子:
假设有这样一个问题:智能门锁通过手机解锁是否需要输入密码。在用户群里,有一些用户反馈说手机App上开锁还要打密码很麻烦,不如去掉这一步的密码校验,得到了一批人的支持。
但这样的需求不可取。实际的需求依然需要大量的数据去支撑。一方面,方便和安全,都需要考虑。另一方面,如果大量的用户反馈觉得这样比较麻烦,最佳实践应该是,保留App上的密码解锁功能,但可以设置开启或关闭,默认开启,由用户去控制,为了方便可以将其关闭,但由于这种用户自发行为导致的安全隐患,就得交由用户自行承担。
用户行为引导应该是个缓慢而循序渐进的过程。在做技术架构的时候可以稍微激进一点,采用一些新架构新技术去尝试,能提高系统性能;但是在做产品架构的时候,不可冒进。
举例说明:
原有用户账号体系中,不支持手机号注册、登录。在添加这项新功能后,应该是引导用户绑定手机,允许原有方式登录,并增加新的方式登录。尊重原有用户使用用户名的习惯,逐步培养绑定手机号的安全行为,但不能强制用户将登录习惯也改为用手机号进行登录。
因为假设我的用户名为 wzl
或者 willin
都会比手机号(11位)输入更方便,所以这样的引导并不能帮助用户得到什么益处。不可取。
完善运维系统,采集更多需要的信息。根据信息分析得出的可靠结论,才是最重要的需求点。
这里就不举例展开了,一方面数据都是比较私密的,另外一方面,数据所展示出来的问题都是比较明显的。
什么样的人输出什么样的创意。没有偏见,客观陈述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,所以不要指望肤浅的人给出多么好的意见。而能给出好创意的人,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出好的创意。
设计,主要来自于思想和经验。
思想这个东西,虽然有后天弥补的空间,但基本都是与生俱来的,可视为先天优势。而经验,则需要知识和实践相结合,可视为后天富足。只有两者都满足,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者。很苛刻,但这是事实。